2012以人才建设放眼中国的大赣州,人才是我们的主心骨。 发展之要,首在得人。 赣州是江西最大的设区市,面积、人口分别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地域面积广阔,市场容量巨大,人力资源丰富。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基于此,赣州从实际出发,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人才集聚,构筑起四省边际区域性的人才高地。并通过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及其他新兴产业发展,助推“大城崛起”,为实现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将人口地域大市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是赣州放眼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市可用劳动力达468万人,占总人口的53.33%。努力盘活现有人力资源,实现人口地域大市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增强我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图为落户赣州开发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赣州华坚国际鞋城有限公司生产线。(资料图片)钟家材 摄 一名中南大学的专家在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进行科研分析。该公司通过与科研院校的紧密合作,吸引了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资料图片)记者何敏 摄 围绕主导产业 筑“暖巢”引金凤 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为此,赣州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强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 赣州素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之美誉。但赣州主导产业企业多处于地域偏僻的矿区,人才环境相对较差,企业对于高端技术人才求贤若渴。2010年11月,赣州与美国北美洲中国学人国际交流中心签订了《关于合作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招商引资的协议书》,旨在全球范围内广纳钨、稀土、新能源汽车、铜铝有色金属等专业贤才;2011年8月,又与北京博士后联谊会签署了《赣州市委人才办与北京博士后联谊会关于加强双方合作的备忘录》,合作开展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联合设立博士后科研实践基地等方面工作。这些措施大大拓宽了赣州的引才渠道。 为了解决重大项目、产业集群和重点领域产业人才短缺问题,赣州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出台了《赣州市加快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的若干规定》,围绕钨、稀土等重点产业的发展,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近两年,通过招聘引进硕士以上专业技术人才213名,公开选拔国企高管6名;通过在招商引资中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引进高层次人才10名,引进资金4500万元;充分利用钨和稀土资源优势,引进金力永磁、孚能科技等高新企业,引进博士12名;通过组团参加 “第九届北美留交会深圳专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4名,吸引外资3.5亿元。同时,高度重视柔性引进人才,引进院士3人,外籍专家162人。 为破解专业人才稀缺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瓶颈,赣州市委、市政府结合“十二五”规划和市委三届九次全会以及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组织起草了《赣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并牵头编制了《赣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起草了《关于创建“人才特区”,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实施意见》(讨论稿)、《赣州市突出贡献人才评选表彰办法》等,并制定了津贴补助、住房补贴、子女入学、家属安置等优惠政策,不断完善吸引高层次人才来赣州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增强人才竞争力。与此同时,赣州各县(市、区)大胆创新引才机制,章贡区以柔性机制网罗人才,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若干政策,鼓励企业实行柔性的引智战略,以“星期天工程师”“假日专家”“网上专家”等模式,灵活引进了一批领军人才;大余县出台了《大余县支持鼓励工业企业引进人才与技术创新实施办法(暂行)》,通过人才与工业项目捆绑开发,吸引了一大批工业人才和项目落户,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一支引领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人才队伍正日益壮大:全市人才总量89.84万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人,入选赣鄱英才555工程16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1人,市贴专家105人,入选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8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人。 盘活现有资源 催生经济内动力 不久前,南康市黄都家具公司总经理赵高玉参加了农民学院的MBA培训班。通过培训,他更加注重企业成本的控制,不断优化采购流程,如今采购原料每月可节省成本3万元。最近,赵高玉又遇到了公司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难题,了解情况后,培训班老师亲自来到他的企业对其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并帮助该公司重新规范财务制度。如今,参加创业班培训和MBA课程培训班的学员中,有5000多名学员创办了果庄、服装厂、家具厂、酒店等经济实体,700多人成为甜柚、生猪等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大批农民实现了由单一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 不难看出,通过盘活现有人力资源,便能催生无限的经济内生动力。据统计,目前赣州有可用劳动力468万人,占总人口的53.33%,“十一五”以来,赣州围绕脐橙、花卉、生猪、蔬菜、烤烟、特种水产、黄鸡、高效林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搭建了市、县(市、区)、乡三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有效实现了培训全覆盖。近年来,赣州培训农民实用技术140多万人次,培育农民科技带头人5万多人。三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在着力培育综合素质高、自主发展能力强的新型农村人才,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赣州还有37所职业技术学校和10所大中专院校,如何利用现有智力资源,将之转化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因子?为此,赣州着眼向内挖潜力,鼓励高校人才与企业人才的精准对接,采取“订单式”培训,仅此一项,每年就能为企业培养20多万名各类人才和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共舞。此外,还充分利用江西理工大学等驻市高校科研和人才优势,扶持并促成其建立稀土学院、钨业学院和氟化工专业;依托江西理工大学的技术力量,联合全国行业顶尖专家,建立全市钨、稀土、氟盐化工、永磁电机等产业智库,对全市重点产业展开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完成了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人才的支撑使赣州重点产业集群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赣州钨、稀土两大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年底有望超过500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3,利税有望超过100亿元。赣州初步形成了采矿、冶炼、加工的产业体系,催生了章源钨业、虔东稀土、耀升工贸等一批本土优势企业,也吸引了中国五矿、北京安泰科技、中国中化集团投资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美国英佛曼、美国IMQ、日本东芝等外资企业也在赣州纷纷落户。 “融城”计划提速 “大赣州”步伐铿锵来源:中国赣州网 在龙南县城迎宾大道的建设工地上,工程车辆穿梭,好一派繁忙景象。随着一批重点市政工程的开工和竣工,龙南县城面积又拓展了0.9平方公里,展现在眼前的新城区比老城区更大、更美、更绿、更具特色。目前,该县已建成区面积达1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15.74万人,城镇化率达49.5%,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2个百分点。龙南在赣州南部板块中心城市的地位日益凸显,融入赣州主城区的步伐不断加快。 “融城”,是赣州推进特大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只有拉开城市框架,实现城市功能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才能在更高的层面进行人力、财力、物力的资源整合,优化发展路径,实现经济的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在全省“一核两带”的城镇总体布局和体系中,赣州既是我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全省重点打造的三个城市常住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之一。于是,赣州“大城崛起”的规划逐步展开,全面启动了特大城市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目前,中科院已完成现场调研及收集资料工作,特大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也已形成了初步规划方案。赣州将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打造赣南城市群,以特大型中心城市为核心,以瑞金、龙南为次中心,支持加快于都、兴国、宁都、信丰等卫星城建设,全面推进县城、重点镇扩容提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扩张城市功能,提升城市量级。 通过高位推动,赣州城市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规划先行,城市建设方向定位进一步明确;改革创新,城市建设要素进一步激活;项目带动,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支撑,城市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以人为本,民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赣州中心城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近期建设规划110平方公里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100%,17个县(市)均已编制完成规划年限至202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如今,“大赣州”的雏形已现,我市城镇化率达44.1%。赣州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7平方公里,人口突破80万。不仅如此,“大赣州”已具有与“大城”相匹配的基础设施:赣州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占全省近三分之一;全市客运班线通达11个省市,拥有班线1197条。(赣州51人才网 编辑)
文章来自;赣州人才网 http://ganzhou51.net/ 转载请保留链接。
服务热线
QQ13281423